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团队2016-2018年文章精选(一)
文章一:如何实现灌溉水价政策的双赢策略?对中国河北省试点改革项目的评估​
​作者:王金霞*,张丽娟,黄季焜
摘要: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提高灌溉水价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两难处境;也就是如何同时实现提高灌溉水价从而减少灌溉用水量但又不对农民的收入造成负面影响的双赢结果。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评估河北省水价试点改革是否能达到这样一种双赢的改革策略效果。研究所用的数据是基于2009和2012年的两轮实地调查。调研结果显示,水价试点改革的关键机制在于农户会得到相同的收益(包括收入再分配、提高的灌溉水费和政府补贴),但是他们却需要支付不同的灌溉费用;这种收益和付费之间的差异就是作为促使农户减少灌溉用水量的激励。计量经济学的估计结果表明,在改革试点村内农户小麦和棉花的地下水灌溉用水量可以减少21%。如果不给予补贴,该地区大约一半的农民将因改革而蒙受损失。然而,在试点改革的村庄里的大多数得到补贴的农民都能赚钱。如果今后改革试点能选择更多有代表性的村庄开展、政府能增加补贴额度并将补贴与用水量关系倒挂;那么,这一双赢的改革试点模式就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
Wang, Jinxia, Lijuan Zhang, Jikun Huang. How could we realize a win-win strategy on irrigation price policy? Evaluation of a pilot reform project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539 (2016): 379-391.

 
文章二:对黑河流域灌溉水权制度和水价政策改革的评估
作者:孙天合,王金霞*,黄秋琼,李延荣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了解我国黑河流域水权制度和水价政策改革的进程及其对灌溉用水量的影响。数据源于2009和2014年在张掖市五个县区进行的村和农户层级的两轮实地调查。水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给农户颁发水权证,然而颁发水权证的样本村从2004年的70%下降到2014年的28%。水价政策改革提高了灌溉水价。地表水水价主要由以面积核算的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组成,而且计量水价在持续增长。计量结果显示,实施水权制度在改革前期确(到2009年)实能够减少灌溉用水量,但在改革后期(到2014年)效果却不明显;相反,提高水价却始终能够显著减少灌溉用水量。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由于实施不力、面对众多农户导致的高实施成本、水供给的年际变化以及小规模农地,农户无法从水权交易中受益。以上所有因素都是导致水权制度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Sun, Tianhe, Jinxia Wang, Qiuqiong Huang, and Yanrong Li. Assessment of Water Rights and Irrigation Pricing Reforms in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Water, 2016, 8, 333; doi:10.3390/w8080333

 
文章三:中国灌溉现代化水能关系的协同效益和权衡
作者:Roger Cremades*, Sabrina G S A Rothausen, Declan Conway, 邹晓霞,王金霞, 李玉娥
摘要:由于节水技术可能需要增加抽水和增压,农业用水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提高用水效率和降低碳强度的目标,但政策目标并不总是考虑能源使用与灌溉现代化之间的联系。在本文中,我们为灌溉农业及其相关过程建立了一个嵌入水泵能源的原始模型。该模型基于灌溉方案的物理过程和技术发展的影响,包括从水的提取到输送到应用场所的所有过程。该模型利用政府部门数据评估灌溉技术部署的政策目标,这些目标旨在减少用水量,提高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政策目标的结果涉及实现水资源和能源节约的协同效益,或减少用水导致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增加的权衡。我们分析了四个重要省份和全国的灌溉效率和能源使用情况,并基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情景进行了分析。在全国范围内,我们发现五年规划中规定的喷灌和微灌的推广会增加农业用水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在地下水使用占主导地位并计划扩建低压管道的省份排放量会减少。研究表明,最昂贵的技术需要权衡,而通常用较便宜的技术能够实现协同效益。灌溉技术推广的单位面积投资成本对用水的结果影响不大,但就能源而言,越是昂贵的技术耗能就越大,产生更多的排放。结果表明,供水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减少用水量所带来的潜在能源节约。本文验证了滴灌施肥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了一些政策影响。
Roger Cremades, Sabrina GSA Rothausen, Declan Conway, Xiaoxia Zou, Jinxia Wang and Yu’e Li. Co-benefits and Trade-offs in the Water–energy Nexus of Irrigation Modernization in Chin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1 (2016) 054007.

 
文章四: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和中国政府的政策响应
作者:王金霞*,李延荣,黄季焜,严婷婷,孙天合
摘要:中国的粮食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灌溉,但灌溉农业受到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的威胁。因此,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更好地理解水资源供求平衡的变化趋势、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及政府的政策响应。结果表明,中国的水资源短缺是区域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表现在水资源有限和分布不均、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资源消耗、水质恶化和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几个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态势,导致灌溉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因此,中国政府试图进行用水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并控制水污染。虽然这些政策措施振奋人心,但它们在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上的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Wang, Jinxia, Yanrong Li, Jikun Huang, Tingting Yan and Tianhe Sun. Growing Water Scarc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Global Food Security, 14 (2017): 9-17.

 
文章五:气候变化对蒙古游牧畜牧业的影响
​作者:Tsendsuren Batsuuri, 王金霞
摘要:本研究利用农户调查收集的数据和各个苏木(地区)层面数据进行截面分析,以调查气候变化对蒙古畜牧业部门的影响。苏木层面的分析表明,降水对单位公顷畜牧业的边际效应在降水达到26毫米/月前是正效应,超过这个数值之后产生负效应。气候变暖对单位公顷的边际效应并不显著,除非每年气温升温超过0.4℃,这时气候变暖会产生严重危害。农户层面的分析表明,气候变暖会降低每头动物的收入,而家庭总收入会随着气候的微小变化而增加、随着气候的大幅度变化而下降。然而,农户数据还表明,气候变暖会增加牲畜的总价值。因此,不同分析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表明其中一个或多个分析可能存在遗漏变量问题。
Batsuuri, Tsendsuren and Jinxia Wa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Nomadic Livestock Husbandry in Mongolia,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 Vol. 8, No. 3 (2017) 1740003.

 
文章六:节水技术节水吗?来自中国华北的实证数据
​作者:Qiuqiong Huang,王金霞*,李玉敏
摘要:本文介绍了华北地区节水技术的使用情况,并评估了其对用水量、水生产率、总灌溉面积以及作物结构的影响。本文用家庭和地块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节水技术可以分为传统型节水技术、农户型节水技术和社区型节水技术。到2007年,几乎所有的样本村都使用过传统型和社区型节水技术。然而,使用节水技术的灌溉面积比例仍然很低。使用地块层面的固定效应计量分析表明,采用节水技术能减少作物用水量并且提高水生产率。这个积极效应主要是通过采用农户型节水技术或者社区型节水技术产生。然而,节水技术的采用对总灌溉面积和作物结构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Huang, Qiuqiong, Jinxia Wang, Yumin Li. Do water saving technologies save water?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North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82 (2017) 1–16.

 
文章七:中国农业适应全球变暖的长期潜在收益
作者:黄开兴,王金霞,黄季焜*和Christopher Findlay
摘要:从政策角度来看,理解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程度以及农民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基于中国农村地区大样本的农户调研数据,采用面板方法来估计农业长期适应的潜在收益,并识别了农民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模型设定和气候变化情景,到本世纪末,长期的适应能使得农作物收益比全球变暖的危害减少三分之一到一半。这些发现支持乐观派的观点,忽略长期的适应性将大大高估气候变化的潜在危害。本文也发现农户的资本密集度和耕地规模对农民的适应能力有显著影响。
Huang, Kaixing, Jinxia Wang, Jikun Huang and Christopher Findlay, 2017.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Agricultural Adaptation to Warming in China in the Long Ru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8), 139–160;

 
文章八:张掖流域灌溉用水需求及其经济受益评估
作者:孙天合,QiuqiongHuang,王金霞*
摘要:本文目的是估计我国内陆河流域中张掖流域的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并且基于近期数据比较灌溉用水边际价值和农户支付的灌溉水价。基于2009和2014年收集的村和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农户固定效应来估计用水需求函数和作物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再用来分别计算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和边际价值。结果显示,地表水灌溉、地下水灌溉及联合灌溉的用水需求均缺乏价格弹性,暗示需要大幅度提高水价才能有效减少灌溉用水量。文章的另一个发现是大部分样本农户的灌溉用水边际价值都大于灌溉水价。测算的灌溉用水边际价值能够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指导,即要达到某种节水量需要达到一个最低水价。
Tianhe Sun, Qiuqiong Huang and Jinxia Wang, 2018. Estim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Demand and Economic Returns of Water in Zhangye Basin, Water 2018, 10, 19; doi:10.3390/w10010019.
 
文章九:通过适应性灌溉设施管理水稻干旱风险:来自中国南部稻区的调查
作者:汪阳洁,黄季焜*,王金霞和Christopher Findlay
摘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其生产高度依赖于灌溉水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一系列极端气候天气事件(比如干旱)给我国许多地区的水稻生产和国家食物安全带来了挑战。那么,极端事件对我国水稻灌溉有何影响?稻农如何应对?当地灌溉基础设施发挥了哪些作用?就此,本文基于中国南部5个水稻生产省区86个村(社区)的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在识别当地主要灌溉基础设施类型的基础上,实证评估了稻农适应性灌溉行为的影响因素,并量化分析了灌溉设施投资在农户水稻干旱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极端干旱显著降低稻农对灌溉水源的可获得性,并增加水稻生产风险。不过,农村灌溉基础设施显著提高了农民应对干旱能力;即使遭遇严重干旱,增加灌溉不仅提高稻谷单产,同时降低生产风险。平均而言,多增加一次灌溉能够提高水稻单产约6.3%。文章最后就如何增强当地稻农的适应性灌溉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Wang, Yangjie, Jikun Huang, Jinxia Wang, and Christopher Findlay, 2018. Mitigating Rice Production Risks from Drought through Improving Irrig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62 (2018):161–176.
 
文章十:中国与全球食物贸易隐含的水和耕地资源足迹
作者:Tariq Ali,黄季焜,王金霞,解伟*
摘要:中国食物进口量的快速增长对中国和全球自然资源的节约产生了一定影响。本研究综述了已有文献对近年来中国食物贸易隐含的水、土资源的估计,重要的是估计了近期(主要是2000-2015年)的演变趋势,并对2030年中国食物贸易隐含的水、土资源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中国虚拟水和耕地的进口量逐年增加显著缓解了水土资源压力。大豆进口一直是中国国内缓解虚拟水和土地资源的主要作物。中国的食物贸易对全球虚拟水和土地资源的节约也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本文的预测表明,未来中国食物的进口将对国内和全球水、耕地资源的节约持续做出贡献,并会随着资源使用效率的变化而产生重大变化。
Tariq Ali, Jikun Huang, Jinxia Wang and Wei Xie. Global Footprints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through China’s Food Trade, Global Food Security, 12 (2017): 13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