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团队2016-2018年文章精选(二)
文章一:中国食物安全与进口展望:中国食物进口会饥饿世界?
作者:黄季焜,魏玮、崔琦,解伟
摘要:中国食物供给与需求对中国和世界的食物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综述了中国食物安全展望及其影响的文献,重点关注未来十年的食物贸易。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政策支持,同时中国农业生产也将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大部分预期研究都表明,中国未来十年将增加食物与饲料进口;中国总体食物自给率可能将从2015年的94.5%下降到2025年的91%左右。进口增长最多的是大豆、玉米、糖类以及奶制品。主要食物出口国和很多食物进口的发展中国家的食物生产增产潜力大,再过十年中国食物进口新增量也仅占当年食物消费总量的3-5%,不会威胁全球的食物安全。事实上,中国食物和饲料的进口将为很多农产品出口国提供扩大农业生产的机会,且节约全球资源利用。
HUANG Ji-kun, WEI Wei, CUI Qi, XIE Wei. The prospects for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imports: Will China starve the world via import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7(16):2933–2944.

 
文章二:中国农业的工资增长、耕地规模与机械化生产
作者:王晓兵,Futoshi Yamauchi, Keijiro Otsuka,黄季焜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旨在研究耕地流转、机械投资和机械化服务需求的动态变化。近年来,中国农业在机械租赁、机械化服务等方面历经大规模的扩张,这些驱动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工资率的提高导致了经营耕地的扩大。非农收入占比的增加或迁移率的增加也增加了经营耕地的规模。然而,有趣的是,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较小,这表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户倾向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如果农业工资和迁移率随时间推移而提高,特别是在相对较大的农场中,农户对机械化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农作物收入的结果也证明流入土地和农机服务之间(需求)具有互补性,这说明随着机械化服务和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正在强化。
关键字:工资增长,农场规模,土地流转,机械服务,中国
https://doi.org/10.1016/j.worlddev.2016.05.002
 
文章三: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最新证据
作者:王晓兵,Futoshi Yamauchi, 黄季焜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主要因素,以及劳动力与机械之间的替代关系。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库,本文使用了超过25年(1984-2012)的主要农产品生产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表明,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之后,实际农业工资大幅上涨,这与相对稳定的实际农机价格形成对比。与农业工资相比,机械的相对价格已经加速下降,这导致了农业生产中加速采用机械化。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近年来实际工资的快速增长,资本-劳动力的替代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强。本研究的结果,即通过机械化提高技术效率进而可能提高规模经济提供了有力证据。
关键字:工资增长,劳动力,机械化,农作物,中国
https://doi.org/10.1111/agec.12231
 
文章四:中国的非农就业与农业专业化
作者:王晓兵,黄季焜,Scott Rozelle
摘要:虽然学者与政策制定者就中国的非农就业市场迅速发展已达成共识,但对非农就业转移对农户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耕方式的影响知之甚少。本文的总体目标是分析中国非农就业的变化对中国农业部门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文制定了三个具体的目标。首先,本文分析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长期变动趋势。其次,本文研究农业专业化是如何随着时间改变。第三,本文进一步考察对非农劳动力流动与专业化的关系。基于1999-2008年的全国代表性劳动力就业与生产数据库,本文分析发现非农就业人数确实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非农和农业部门均出现了专业化。非农就业与农业专业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对经济其他领域的现代化作出了动态反应。
关键字:非农就业;专业化;中国
https://doi.org/10.1016/j.chieco.2016.09.004

 
文章五:中国随迁子女与农村同龄儿童的教育差距
作者:王晓兵,罗仁福,张林秀,Scott Rozelle
摘要:中国农村劳动力面临着至少两个关键的决策:a)在哪里居住和工作;b)其子女可以在哪儿就学。本文研究了第二个决策的影响:农村父母应该把其子女送到农村公立学校,还是让他/她去城里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虽然已有文献对该决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进行了持续研究,但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用于分析这一问题的数据缺乏可比性。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构建了来自中国农村地区特定社区(县)的随迁学生和来自相同社区的农村公立学校的学生的学业表现数据库。具体而言,该数据集有助于我们衡量和确认上海和苏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与安徽农村公立学校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我们进而试图识别两类学校学生学业差距的不同来源,包括自选择效应和可观察的学校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的学生表现要高出1个标准差(SD)。研究结果表明自选择效应只能解释该差距的一小部分。学校设施和教师质量的影响也都同时解释了两类学校学生学业表现差距。
https://doi.org/10.1080/00220388.2016.1274395

 
文章六:中国抗虫棉15年:基于农户调查结果
作者:乔方彬,黄季焜,王晓兵
摘要:抗虫芽孢杆菌(Bt)作物的短期效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但现有文献缺乏对其长期的可持续性的研究。此外,病虫害的增加和次生病虫害的爆发引起了对这一效益可持续性的广泛关注。基于1999-2012年七轮面板数据,本项研究表明针对棉铃虫的杀虫剂使用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增加,这表明由于中国棉花生产的天然庇护所的存在,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尚不需过度担忧。此外,本文发现抗虫棉的广泛推广并未引发次生病虫害的爆发。最后,本文指出抗虫棉的广泛采用已经成功地抑制了区域内害虫种群的密度,因此本区域采用抗虫棉和非抗虫棉农户均得以分享收益。本研究的结论是,抗虫棉的效益在引进后的15年里仍存在,尽管有证据表明,抗虫棉推广的后期相对于非抗虫棉的相对优势有所下降。因为本研究的数据库跨期较长,并将杀虫剂用于控制棉铃虫和次生害虫进行分类研究,因此本项研究对本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有一定贡献。
关键字:杀虫剂使用,效益可持续性,农户面板数据,抗虫棉,中国
https://doi.org/10.1016/j.worlddev.2017.05.006